Skip to main content
Select a menu in the customizer

Funny vote APP -MVP 更新雜記

 

g294mvp

好一陣子忘記要更新一下 blog,沒想到好不容易建立的開發習慣也會忘記,可見怠惰真的開發的源頭啊(?),秉持者 something record 的精神,繼續保持好習慣。其實這一篇是 Funny vote 開發札記的後續,主要是記錄釋出後的幾次技術改版練習。順道一題不會教你怎麼改,怎麼用,也沒放上啥程式碼,幾乎都是我的 murmur。

根據 google 官方的 Android arch 的技術藍圖,將 Funny vote 分成幾個 branch ,各自放上想玩玩的技術架構,主要可分為

  1. MVP 架構改版,補上 Unit test by mockito , instrument test by espresso , JaCoCo 整入 travis。
  2. MVP_dagger 在 MVP 架構上使用 Dagger 進行依賴注入。
  3. MVP_Kotlin 在 MVP 架構上改用 Kotlin 重寫。

MVP 架構改版

先說說最初的程式架構並沒有採用 MVP 架構,而是 MVC ,原因沒甚麼特別的,就是我沒想到要用啊,人只要一急者想出產品時,都只會考慮最快做出來的方法(也不會想要寫 test case),這並非是說 MVC 是個糟糕但快速的架構(是說到現在 MVC 到底是啥,好像也不是很確定),而是因為公司的所有project 幾乎都是 MVC的關係,所以最熟悉,可以開發的很快,但是也深深知道他的缺點及優點,且跟 MVP 比較之後,多多少少能理解 google 想力推 MVP 架構的原因(其他還有一堆啦,像是 MVVM , Live Cycle , Clean arch)。

MVC 最主要的問題是讓 Activity 去負責所有的 Controller 邏輯任務,但是本身又負擔 View 展示,用戶介面操作交互,這樣變成 Controller 和 View 的任務混雜再一起,所以常常會看得到超過 2000 行的 Activity ,這非常臃腫,根據 clean code 的概念,這肯定會造成 debug 上的困難,因此 google 提出了切分更乾淨 MVP 架構。

VIEW 只負責 UI Init , User 操作互動,不能直接與 Model 溝通,只能接受 Presenter 的指令。

Model 只負責處理資料庫互動,提供資料給 Presenter 做決策。

Presenter 則負責 View 與 Model 的中介互動,負責所有業務邏輯。

 

跟 MVC 實作上的最大差異則是讓 Activity 只單純地去處理 View 任務,把原本在 Activity 中的 Controller 的邏輯任務全部另外抽出放到 Presenter 裡,所有的交互任務則透過 View interface 和 Presenter interface 來進行,這非常方便於 Unit test。實際程式碼如下

Funny Vote MVP version Github

在改版成 MVP 架構的同時也補上 UT ,正因為有加入測試的概念,更能理解 MVP 架構的解偶優點。為了方便測試考量,在 Model , Presenter ,View 交互的 interface 設計時,自然而然的會使得 code 變得更乾淨,我想這應該就是 TDD 的理念。雖然我並沒有讓 converge rate 衝高,不過主要是因為自己懶得啥都加上測試,只主要測試核心邏輯業務。

實作開發心得

  • 通常一個 VIEW,對應一個 Presenter,但是如果一個 activity 有兩個 fragment view 且自己部分 activity view,像是 Funny vote 創建投票頁面,先不說我當初 UI 設計是怎麼想的,最初的思路認為應該讓一個 CreateVotePresenter 去 Handle setting fragment view and option fragment view 和 activity 的 title and image view。

Screenshot_20170411-000636

會這樣想,只是單純的認為 activity  跟 fragment  View 之間的互動,可以很簡單的在一個 presenter 中控制,可以少掉很多業務上的 callback ,可以讓 code 變得易讀。但是事情果然不是小弟想的那麼簡單,在經過實作後,發現就會發生一個 presenter 的 code 太多,且太多 view 要一起 ready , 這在一個人開發時還好,但如果是多人開發時,對於協調 interface設計工作 就會有極大的負擔。

當然這並非是絕對的原則,主要看 widget 的內容量來定義 MVP 會比較好,至於 Callback 太多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只有我想到,各方大神早已有解法,也就是 RxJava ,該有的 callback 是少不了,但是可以讓 callback 好創造,好管理,這就是好框架。

  • Presenter 不應該有任何相關 android 的 object and method,這沒啥好質疑的,只是我想來自我提醒而已,不然以後寫 UT 只會想哭。Presenter 也不應該傳入 Adapter 裡。
  • Model 設計上,如果常常會遇到後端還未 ready 時,常常需要自己先在 local fake data,當後端完成後在重新接上,這種情況下非常適合使用樣板模式,搭配上 Injection 和 build variant 可以簡單區分出何時用何種 content ,超級舒爽。在這個概念之上,同時方便測試的目的,Dagger 的依賴注入框架也因此被提出來。
  • 測試框架在沒有特殊需求下,則依據 google 建議的 mockito 做 UT, Espresso 做 instrument test,目前感覺就是寫而已,也沒用過別的測試框架,硬要說的話就是 test method 的命名怎麼樣比較好 (大師說法),一只以來都是Presenter,View UT 用以想測啥功能作為命名規則,Model UT則多採用預期行為加上測試狀態作為命名規則, Instrument test 則以 Given-When-Then 為命名基準。老實說這樣好不好我也不適很清楚,個人覺得有規則就好。
  • CI 這個以前完全沒有摸過,但是聽說 Travis 超簡單,所以我就給他蓋下去了,老實說爽感十足,看他在那邊自動化,我在看 youtube 真的方便

基本功能只驗證能不能 build 過,如果有寫測試的話,則會順手跑完,可是卻發現用 Android studio 都內建顯示 coverage rate 範圍,結果 Travis 沒有順手提供這功能不是太可惜了嗎,因此也整入 jacoco ,測試完後自動 gen report (大神整合好的)。

節錄查資料時看到的名言

You need to provide a way of accessing the member variables so you can pass in a mock (the most common ways would be a setter method or a constructor which takes a parameter).

If your code doesn’t provide a way of doing this, it’s incorrectly factored for TDD (Test Driven Development).

 

MVP with Dagger

在上一章節談到兩個可以在 MVP 架構上使用的框架,一個是解決大量 Callback 以及流程化的  Rxjava ,另一個是解決大量 new 依賴且方便 Injection 管理的 Dagger2,而這個章節則是談引入 Dagger2 的心得,你說為何沒有一起引入 Rxjava ,難道那些問題不用一起解決嗎,我絕對不會說因為看起來太簡單了,所以我懶得用,而是因為 Kotlin 就直接把這塊整合得更好,雖然我知道這有點雞腿比懶覺的問題,但是因為這之後我打算直接寫 kotlin 版本,所以就忽略了。

根據上面一堆屁話,直接開始 Dagger 整合,通常一開始查找資料都會聽到 MVP + Retrofit + RxJava +Dagger 整個超舒爽,但是接下來就會看到說 Dagger 的學習難度比較高,大部分用在大型協作專案比較適合,恩~老實說我覺得還行阿,以前有玩過,原本預估個八小時應該可以搞定,最後花了15小時,是比較麻煩啦,主要是 dagger 的錯誤題示訊息有點難懂。

這種東西就是初始化麻煩,但是後來用起來整個舒爽,最明顯的就是 MVP 版本時有一個 Injection.java ,這東西可以根據放的資料夾以及 build variant 去提供 debug version , prod version 不一樣的實作注入,但是 Dagger 就不用了阿,等等,好像只是移到 Module 了,不要小看這個 Module , Component ,一堆奇妙的 new 就通通不見了(解偶的性質就出現了),也不用管理物件的生命週期(專注業務邏輯),在管理上也因為有好好的分類,開發效率也會提高(清晰的 code),撰寫 UT 也會方便得多。實際程式碼如下

Funny Vote MVP with Dagger2 version Github

實作開發心得:

  • 使用任何新框架開發都請先理解為何要導入,以 Dagger 來說,主要是解決依賴嚴重的問題,接者就會引導到方便測試的好處。但是導入框架都會有它應該付出的代價,個人覺得最煩的是初始化流程,接者為了讓 Module , Component整個流程能達到注入的效果,大概會多出兩倍的接口設計,真的一般小型開發的 solo 玩家們,可以好好思考需要嗎?
  • 由於多出大量  Module , Component 的物件和接口設計,這就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寫的程式碼越多就越有機會出 BUG,那麼問題來了,就要思考有沒有辦法簡化,因為大部分的 Module, Component  雖然一堆接口要設計,但大都是模板化的代碼,果然 google 大神提出了dagger.android 的工具,用 annotation 去省略模板代碼,讓 compiler 去自動生成程式碼。
  • 模組解偶後,務必寫測試,舒爽

節錄查資料時看到的名言,如果寫完你有這樣的感覺,代表..GOOGLE 很厲害啊

Dependency injection frameworks can simplify the code you write and provide an adaptive environment that’s useful for testing and other configuration changes.

If you intend to use a dependency injection framework in your app, consider using Dagger 2. Dagger does not use reflection to scan your app’s code. Dagger’s static, compile-time implementation means that it can be used in Android apps without needless runtime cost or memory usage.

以上是本次小弟的感想,我真的懶得貼 CODE ,各位真的想看去 Github 吧,通通都放在那,至於 kotlin 版本我則放到下一篇,對小弟來說 kotlin 算是真的完全沒用過,所以測重點會多放在怎麼用,根本篇性質不太相同。所以新開文章